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 通前篇末二章, 皆論禮樂之事.
○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佾, 音逸. ○季氏, 魯大夫季孫氏也. 佾, 舞列也, 天子八̖ 諸侯六̖ 大夫四̖ 士二. 每佾人數, 如其佾數. 或曰: 「每佾八人. 」 未詳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 孔子言其此事尙忍爲之, 則何事不可忍爲. 或曰: 「忍, 容忍也. 」 蓋深疾之之辭. ○范氏曰: 「樂舞之數, 自上而下, 降殺以兩而已, 故兩之間, 不可以毫髮僭差也. 孔子爲政, 先正禮樂, 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 」 謝氏曰: 「君子於其所不當爲不敢須臾處, 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 則雖弑父與君, 亦何所憚而不爲乎? 」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 「『相維辟公, 天子穆穆』 , 奚取於三家之堂? 」
徹, 直列反. 相, 去聲. ○三家, 魯大夫孟孫̖ 叔孫̖ 季孫之家也. 雍, 周頌篇名. 徹, 祭畢而收其俎也. 天子宗廟之祭, 則歌雍以徹, 是時三家僭而用之. 相, 助也. 辟公, 諸侯也. 穆穆, 深遠之意, 天子之容也. 此雍詩之辭, 孔子引之, 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 亦何取於此義而歌之乎? 譏其無知妄作, 以取僭竊之罪. ○程子曰: 「周公之功固大矣, 皆臣子之分所當爲, 魯安得獨用天子禮樂哉? 成王之賜, 伯禽之受, 皆非也. 其因襲之弊, 遂使季氏僭八佾, 三家僭雍徹, 故仲尼譏之. 」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何? 」
游氏曰: 「人而不仁, 則人心亡矣, 其如禮樂何哉? 放以厲冉有也. ○范氏曰: 「冉有從季氏, 夫子豈不知其不可告也, 然而聖人不輕絶人. 盡己之心, 安知冉有之不能救̖ 季氏之不可諫也. 旣不能正, 則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誣, 是亦敎誨之道也. 」
○子曰: 「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 下而飮, 其爭也君子. 」
飮, 去聲. ○揖讓而升者, 大射之禮, 耦進三揖而後升堂也. 下而飮, 謂射畢揖降, 以俟衆耦皆降, 勝者乃揖不勝者升, 取觶立飮也. 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 惟於射而後有爭. 然其爭也, 雍容揖遜乃如此, 則其爭也君子, 而非若小人之爭矣.
○子夏問曰: 「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爲絢兮. 』 何謂也? 」
倩, 七練反. 盼, 普莧反. 絢, 呼縣反. ○此逸詩也. 倩, 好口輔也. 盼, 目黑白分也. 素, 粉地, 畫之質也. 絢, 采色, 畫之飾也. 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 而又加以華采之飾, 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 子夏疑其反謂以素爲飾, 故問之.
子曰: 「繪事後素. 」
繪, 胡對反. ○繪事, 繪畫之事也. 後素, 後於素也. 考工記曰: 「繪畫之事後素功. 」 謂先以粉地爲質, 而後施五采, 猶人有美質, 然後可加文飾.
曰: 「禮後乎? 」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
禮必以忠信爲質, 猶繪事必以粉素爲先. 起, 猶發也. 起予, 言能起發我之志意. 謝氏曰: 「子貢因論學而知詩, 子夏因論詩而知學, 故皆可與言詩. 」 ○楊氏曰: 「 『甘受和, 白受采, 忠信之人, 可以學禮. 苟無其質, 禮不虛行』 . 此 『繪事後素』 之說也. 孔子曰 『繪事後素』 , 而子夏曰 『禮後乎』 , 可謂能繼其志矣. 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 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 若夫玩心於章句之末, 則其爲詩也固而已矣. 所謂起予, 則亦相長之義也. 」
○子曰: 「夏禮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徵之矣. 」
杞, 夏之後. 宋, 殷之後. 徵, 證也. 文, 典籍也. 獻, 賢也. 言二代之禮, 我能言之, 而二國不足取以爲證, 以其文獻不足故也. 文獻若足, 則我能取之, 以證君言矣.
○子曰: 「禘自旣灌而往者, 吾不欲觀之矣. 」
禘, 大計反. ○趙伯循曰: 「禘, 王者之大祭也. 王者旣立始祖之廟, 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 祀之於始祖之廟, 而以始祖配之也. 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 賜魯重祭. 故得禘於周公之廟, 以文王爲所出之帝, 而周公配之, 然非禮矣. 」 灌者, 方祭之始, 用鬱鬯之酒灌地, 以降神也. 魯之君臣, 當此之時, 誠意未散, 猶有可觀, 自此以後, 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 蓋魯祭非禮, 孔子本不欲觀, 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 故發此歎也. ○謝氏曰: 「夫子嘗曰: 『我欲觀夏道, 是故之杞, 而不足徵也; 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 而不足徵也. 』 又曰: 『我觀周道, 幽厲傷之, 吾舍魯何適矣. 魯之郊禘非禮也, 周公其衰矣! 』 考之杞宋已如彼, 考之當今又如此, 孔子所以深歎也. 」
○或問禘之說.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 其如示諸斯乎! 」 指其掌.
先王報本追遠之意, 莫深於禘. 非仁孝誠敬之至, 不足以與此, 非或人之所及也. 而不王不禘之法, 又魯之所當諱者, 故以不知答之. 示, 與視同. 指其掌, 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 言其明且易也. 蓋知禘之說, 則理無不明, 誠無不格, 而治天下不難矣. 聖人於此, 豈眞有所不知也哉?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程子曰: 「祭, 祭先祖也. 祭神, 祭外神也. 祭先主於孝, 祭神主於敬. 」 愚謂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
子曰: 「吾不與祭, 如不祭. 」
與, 去聲. ○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 言己當祭之時, 或有故不得與, 而使他人攝之, 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 故雖已祭, 而此心缺然, 如未嘗祭也. ○范氏曰: 「君子之祭, 七日戒, 三日齊, 必見所祭者, 誠之至也. 是故郊則天神格, 廟則人鬼享, 皆由己以致之也. 有其誠則有其神, 無其誠則無其神, 可不謹乎? 吾不與祭如不祭, 誠爲實, 禮爲虛也. 」
○王孫賈問曰: 「與其媚於奧, 寧媚於吳, 何謂也? 」
王孫賈, 衛大夫. 媚, 親順也. 室西南隅爲奧. 吳者, 五祀之一, 夏所祭也. 凡祭五祀, 皆先設主而祭於其所, 然後迎尸而祭於奧, 吳如祭宗廟之儀. 如祀吳, 則設主於吳陘, 祭畢, 而更設饌於奧以迎尸也. 故時俗之語, 因以奧有常尊, 而非祭之主; 吳雖卑賤, 而當時用事. 喩自結於君, 不如阿附權臣也. 賈, 衛之權臣, 故以此諷孔子.
子曰: 「不然, 獲罪於天, 無所禱也. 」
天, 卽理也; 其尊無對, 非奧吳之可比也. 逆理, 則獲罪於天矣, 豈媚於奧吳所能禱而免乎? 言但當順理, 非特不當媚吳, 亦不可媚於奧也. ○謝氏曰: 「聖人之言, 遜而不迫. 使王孫賈而知此意, 不爲無益; 使其不知, 亦非所以取禍. 」
○子曰: 「周監於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 」
郁, 於六反. ○監, 視也. 二代, 夏商也. 言其視二代之禮而損益之. 郁郁, 文盛貌. ○尹氏曰: 「三代之禮至周大備, 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
○子入大廟, 每事問. 或曰: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大廟, 每事問. 」 子聞之曰: 「是禮也. 」
大, 音泰. 鄹, 側留反. ○大廟, 魯周公廟. 此蓋孔子始仕之時, 入而助祭也. 鄹, 魯邑名. 孔子父叔梁紇, 嘗爲其邑大夫. 孔子自少以知禮聞, 故或人因此而譏之. 孔子言是禮者, 敬謹之至, 乃所以爲禮也. ○尹氏曰: 「禮者, 敬而已矣. 雖知亦問, 謹之至也, 其爲敬莫大於此. 謂之不知禮者, 豈足以知孔子哉? 」
○子曰: 「射不主皮, 爲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
爲, 去聲. ○射不主皮, 鄕射禮文. 爲力不同科, 孔子解禮之意如此也. 皮, 革也, 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 所謂鵠也. 科, 等也. 古者射以觀德, 但主於中, 而不主於貫革, 蓋以人之力有强弱, 不同等也. 記曰: 「武王克商, 散軍郊射, 而貫革之射息. 」 正謂此也. 周衰, 禮廢, 列國兵爭, 復尙貫革, 故孔子歎之. ○楊氏曰: 「中可以學而能, 力不可以强而至. 聖人言古之道, 所以正今之失. 」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去, 起呂反. 告, 古篤反. 餼, 許氣反. ○告朔之禮: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 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 諸侯受而藏之祖廟. 月朔, 則以特羊告廟, 請而行之. 餼, 生牲也. 魯自文公始不視朔, 而有司猶供此羊, 故子貢欲去之.
子曰: 「賜也, 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 」
愛, 猶惜也. 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 然禮雖廢, 羊存, 猶得以識之而可復焉. 若倂去其羊, 則此禮遂亡矣, 孔子所以惜之. ○楊氏曰: 「告朔, 諸侯所以吳命於君親, 禮之大者. 魯不視朔矣, 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 而其實因可擧. 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
○子曰: 「事君盡禮, 人以爲諂也. 」
黃氏曰: 「孔子於事君之禮, 非有所加也, 如是而後盡爾. 時人不能, 反以爲諂. 故孔子言之, 以明禮之當然也. 」 ○程子曰: 「聖人事君盡禮, 當時以爲諂. 若他人言之, 必曰我事君盡禮, 小人以爲諂, 而孔子之言止於如此. 聖人道大德宏, 此亦可見. 」
○定公問: 「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 孔子對曰: 「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
定公, 魯君, 名宋. 二者皆理之當然, 各欲自盡而已. ○呂氏曰: 「使臣不患其不忠, 患禮之不至; 事君不患其無禮, 患忠之不足. 」 尹氏曰: 「君臣以義合者也. 故君使臣以禮, 則臣事君以忠. 」
○子曰: 「關雎,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
樂, 音洛. ○關雎, 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 淫者, 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 傷者, 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 關雎之詩, 言后妃之德, 宜配君子. 求之未得, 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 求而得之, 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 蓋其憂雖深而不害於和, 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 故夫子稱之如此. 欲學者玩其辭, 審其音, 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 故孔子歎之. ○楊氏曰: 「中可以學而能, 力不可以强而至. 聖人言古之道, 所以正今之失. 」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去, 起呂反. 告, 古篤反. 餼, 許氣反. ○告朔之禮: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 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 諸侯受而藏之祖廟. 月朔, 則以特羊告廟, 請而行之. 餼, 生牲也. 魯自文公始不視朔, 而有司猶供此羊, 故子貢欲去之.
子曰: 「賜也, 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 」
愛, 猶惜也. 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 然禮雖廢, 羊存, 猶得以識之而可復焉. 若倂去其羊, 則此禮遂亡矣, 孔子所以惜之. ○楊氏曰: 「告朔, 諸侯所以吳命於君親, 禮之大者. 魯不視朔矣, 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 而其實因可擧. 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
○子曰: 「事君盡禮, 人以爲諂也. 」
黃氏曰: 「孔子於事君之禮, 非有所加也, 如是而後盡爾. 時人不能, 反以爲諂. 故孔子言之, 以明禮之當然也. 」 ○程子曰: 「聖人事君盡禮, 當時以爲諂. 若他人言之, 必曰我事君盡禮, 小人以爲諂, 而孔子之言止於如此. 聖人道大德宏, 此亦可見. 」
○定公問: 「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 孔子對曰: 「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
定公, 魯君, 名宋. 二者皆理之當然, 各欲自盡而已. ○呂氏曰: 「使臣不患其不忠, 患禮之不至; 事君不患其無禮, 患忠之不足. 」 尹氏曰: 「君臣以義合者也. 故君使臣以禮, 則臣事君以忠. 」
○子曰: 「關雎,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
樂, 音洛. ○關雎, 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 淫者, 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 傷者, 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 關雎之詩, 言后妃之德, 宜配君子. 求之未得, 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 求而得之, 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 蓋其憂雖深而不害於和, 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 故夫子稱之如此. 欲學者玩其辭, 審其音, 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
○哀公問社於宰我. 宰我對曰: 「夏后氏以松, 殷人以柏, 周人以栗, 曰使民戰栗. 」
宰我, 孔子弟子, 名予. 三代之社不同者, 古者立社, 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爲主也. 戰栗, 恐懼貌. 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 豈以古者戮人於社, 故附會其說與?
子聞之曰: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旣往不咎. 」
遂事, 謂事雖未成, 而勢不能已者. 孔子以宰我所對, 非立社之本意, 又啓時君殺伐之心, 而其言已出, 不可復救, 故歷言此以深責之, 欲使謹其後也. ○尹氏曰: 「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 非取義於木也. 宰我不知而妄對, 故夫子責之. 」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
管仲, 齊大夫, 名夷吾, 相桓公霸諸侯. 器小, 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 故局量褊淺̖ 規模卑狹, 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於王道.
或曰: 「管仲儉乎? 」 曰: 「管氏有三歸, 官事不攝, 焉得儉? 」
焉, 於虔反. ○或人蓋疑器小之爲儉. 三歸, 臺名. 事見說苑. 攝, 兼也. 家臣不能具官, 一人常兼數事. 管仲不然, 皆言其侈.
「然則管仲知禮乎? 」 曰: 「邦君樹塞門, 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爲兩君之好, 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 孰不知禮? 」
好, 去聲. 坫, 丁念反. ○或人又疑不儉爲知禮. 屛謂之樹. 塞, 猶蔽也. 設屛於門, 以蔽內外也. 好, 謂好會. 坫, 在兩楹之間, 獻酬飮畢, 則反爵於其上. 此皆諸侯之禮, 而管仲僭之, 不知禮也. ○愚謂孔子譏管仲之器小, 其旨深矣. 或人不知而疑其儉, 故斥其奢以明其非儉. 或又疑其知禮, 故又斥其僭, 以明其不知禮. 蓋雖不復明言小器之所以然, 而其所以小者, 於此亦可見矣. 故程子曰: 「奢而犯禮, 其器之小可知. 蓋器大, 則自知禮而無此失矣. 」 此言當深味也. 蘇氏曰: 「自修身正家以及於國, 則其本深, 其及者遠, 是謂大器. 揚雄所謂 『大器猶規矩準繩』 , 先自治而後治人者是也. 管仲三歸反坫, 桓公內嬖六人, 而霸天下, 其本固已淺矣. 管仲死, 桓公薨, 天下不復宗齊. 」 楊氏曰: 「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 蓋非王佐之才, 雖能合諸侯̖ 正天下, 其器不足稱也. 道學不明, 而王霸之吳混爲一途. 故聞管仲之器小, 則疑其爲儉, 以不儉告之, 則又疑其知禮. 蓋世方以詭遇爲功, 而不知爲之範, 則不悟其小宜矣. 」
○子語魯大師樂. 曰: 「樂其可知也: 始作, 翕如也; 從之, 純如也, 皦如也, 繹如也, 以成. 」
語, 去聲. 大, 音泰. 從, 音縱. ○語, 告也. 大師, 樂官名. 時音樂廢缺, 故孔子敎之. 翕, 合也. 從, 放也. 純, 和也. 皦, 明也. 繹, 相續不絶也. 成, 樂之一終也. ○謝氏曰: 「五音六律不具, 不足以爲樂. 翕如, 言其合也. 五音合矣, 淸濁高下, 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 故曰純如. 合而和矣, 欲其無相奪倫, 故曰皦如, 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 不相反而相連, 如貫珠可也, 故曰繹如也, 以成. 」
○儀封人請見. 曰: 「君子之至於斯也, 吾未嘗不得見也. 」 從者見之. 出曰: 「二三子, 何患於喪乎?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
請見̖ 見之之見, 賢遍反. 從̖ 喪, 皆去聲. ○儀, 衛邑. 封人, 掌封疆之官, 蓋賢而隱於下位者也. 君子, 謂當時賢者. 至此皆得見之, 自言其平日不見絶於賢者, 而求以自通也. 見之, 謂通使得見. 喪, 謂失位去國, 禮曰 「喪欲速貧」 是也. 木鐸, 金口木舌, 施政敎時所振, 以警衆者也. 言亂極當治, 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敎, 不久失位也. 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是稱之, 其所得於觀感之間者深矣. 或曰: 「木鐸所以衛于道路, 言天使夫子失位, 周流四方以行其敎, 如木鐸之衛于道路也. 」
○子謂韶, 「盡美矣, 又盡善也. 」 謂武, 「盡美矣, 未盡善也」 .
韶, 舜樂. 武, 武王樂. 美者, 聲容之盛. 善者, 美之實也. 舜紹堯致治, 武王伐紂救民, 其功一也, 故其樂皆盡美. 然舜之德, 性之也, 又以揖遜而有天下; 武王之德, 反之也, 又以征誅而得天下, 故其實有不同者. ○程子曰: 「成湯放桀, 惟有吳德, 武王亦然, 故未盡善. 堯̖ 舜̖ 湯̖ 武, 其揆一也. 征伐非其所欲, 所遇之時然爾. 」
○子曰: 「居上不寬, 爲禮不敬, 臨喪不哀, 吾何以觀之哉? 」
居上主於愛人, 故以寬爲本. 爲禮以敬爲本, 臨喪以哀爲本. 旣無其本, 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
'經 > 논어'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논어 권제7, 술이述而 (0) | 2013.03.17 |
---|---|
논어 권제6, 옹야雍也 (0) | 2013.03.17 |
논어 권제5, 공야장公冶長 (0) | 2013.03.17 |
논어 권제4, 이인里仁 (0) | 2013.03.17 |
논어 권제2, 위정爲政 (0) | 2012.11.27 |
논어 권제1, 학이學而 (0) | 2012.11.27 |
논어서설, 독논어맹자법 (0) | 2012.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