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논어

논어 권제6, 옹야雍也

同黎 2013. 3. 17. 14:51

雍也第六

凡二十八章. 篇內第十四章以前, 大意與前篇同.

 

子曰: 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者, 人君聽治之位. 言仲弓寬洪簡重, 有人君之度也.

 

仲弓問子桑伯子, 子曰: 可也簡.

子桑伯子, 魯人, 胡氏以爲疑卽莊周所稱子桑戶者是也. 仲弓以夫子許己南面, 故問伯子如何. 可者, 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 簡者, 不煩之謂[].

 

仲弓曰: 居敬而行簡, 以臨其民, 不亦可乎? 居簡而行簡, 無乃大簡乎?

, 音泰. 言自處以敬, 則中有主而自治嚴, 如是而行簡以臨民, 則事不煩而民不擾, 所以爲可. 若先自處以簡, 則中無主而自治吳矣, 而所行又簡, 豈不失之太簡, 而無法度之可守乎? 家語記伯子不衣冠而處, 夫子譏其欲同人道於牛馬. 然則伯子蓋太簡者, 而仲弓疑夫子之過許與?

 

子曰: 雍之言然.

仲弓蓋未喩夫子可字之意, 而其所言之理, 有黙契焉者, 故夫子然之. 程子曰: 子桑伯子之簡, 雖可取而未盡善, 故夫子云可也. 仲弓因言內主於敬而簡, 則爲要直; 內存乎簡而簡, 則爲吳吳, 可謂得其旨矣. 又曰: 居敬則心中無物, 故所行自簡; 居簡則先有心於簡, 而多一簡字矣, 故曰太簡.

[] , 據文義及各本補.

  

哀公問: 弟子孰爲好學? 孔子對曰: 有顔回者好學, 不遷怒, 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 未聞好學者也.

, 去聲. , 與無同. , 移也. , 復也. 怒於甲者, 不移於乙; 過於前者, 不復於後. 顔子克己之功至於如此, 可謂眞好學矣. 短命者, 顔子三十二而卒也. 旣云今也則亡, 又言未聞好學者, 蓋深惜之, 又以見眞好學者之難得也. 程子曰: 顔子之怒, 在物不在己, 故不遷. 有不善未嘗不知, 知之未嘗復行, 不貳過也. 又曰: 喜怒在事, 則理之當喜怒者也, 不在血氣則不遷. 若舜之誅四凶也, 可怒在彼, 己何與焉. 如鑑之照物, 姸媸在彼, 隨物應之而已, 何遷之有? 又曰: 如顔子地位, 豈有不善? 所謂不善, 只是微有差失. 纔差失便能知之, 纔知之便更不萌作. 張子曰: 慊於己者, 不使萌於再. 或曰: 詩書六藝, 七十子非不習而通也, 而夫子獨稱顔子爲好學. 顔子之所好, 果何學歟? 程子曰: 學以至乎聖人之道也. 」 「學之道奈何? : 天地儲精, 得五行之秀者爲人. 其本也眞而靜. 其未發也五性具焉, 曰仁̖ ̖ ̖ ̖ . 形旣生矣, 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矣. 其中動而七情出焉, 曰喜̖ ̖ ̖ ̖ ̖ ̖ . 情旣熾而益蕩, 其性鑿矣. 故學者約其情使合於中, 正其心, 養其性而已. 然必先明諸心, 知所往, 然後力行以求至焉. 若顔子之非禮勿視̖ ̖ ̖ , 不遷怒貳過者, 則其好之篤而學之得其道也. 然其未至於聖人者, 守之也, 非化之也. 假之以年, 則不日而化矣. 今人乃謂聖本生知, 非學可至, 而所以爲學者, 不過記誦文辭之間, 其亦異乎顔子之學矣.

  

子華使於齊, 冉子爲其母請粟. 子曰: 與之釜. 請益. : 與之庾. 冉子與之粟五秉.

使̖ , 並去聲. 子華, 公西赤也. 使, 爲孔子使也. , 六斗四升. , 十六斗. , 十六斛.

 

子曰: 赤之適齊也, 乘肥馬, 衣輕裘. 吾聞之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 去聲. 乘肥馬̖ 衣輕裘, 言其富也. , 窮迫也. 周者, 補不足. 繼者, 續有餘.

 

原思爲之宰, 與之粟九百, .

原思, 孔子弟子, 名憲. 孔子爲魯司寇時, 以思爲宰. , 宰之祿也. 九百不言其量, 不可考.

 

子曰: ! 以與爾鄰里鄕黨乎!

, 禁止辭. 五家爲鄰, 二十五家爲里, 萬二千五百家爲鄕, 五百家爲黨. 言常祿不當辭, 有餘自可推之以周貧乏, 蓋鄰̖ ̖ ̖ 黨有相周之義. 程子曰: 夫子之使子華, 子華之爲夫子使, 義也. 而冉子乃爲之請, 聖人寬容, 不欲直拒人. 故與之少, 所以示不當與也. 請益而與之亦少, 所以示不當益也. 求未達而自與之多, 則己過矣, 故夫子非之. 蓋赤苟至乏, 則夫子必自周之, 不待請矣. 原思爲宰, 則有常祿. 思辭其多, 故又敎以分諸鄰里之貧者, 蓋亦莫非義也. 張子曰: 於斯二者, 可見聖人之用財矣.

  

子謂仲弓曰: 冢牛之子騂且角, 雖欲勿用, 山川其舍諸?

, 利之反. , 息營反. , 上聲. , 雜文. , 赤色. 周人尙赤, 牲用騂. , 角周正, 中犠牲也. , 用以祭也. 山川, 山川之神也. 言人雖不用, 神必不舍也. 仲弓父賤而行惡, 故夫子以此譬之. 言父之惡, 不能廢其子之善, 如仲弓之賢, 自當見用於世也. 然此論仲弓云爾, 非與仲弓言也. 范氏曰: 以瞽瞍爲父而有舜, 以鯀爲父而有禹. 古之聖賢, 不係於世類, 尙矣. 子能改父之過, 變惡以爲美, 則可謂孝矣.

  

子曰: 回也, 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三月, 言其久. 仁者, 心之德. 心不違仁者, 無私欲而有其德也. 日月至焉者, 或日一至焉, 或月一至焉, 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 程子曰: 三月, 天道小變之節, 言其久也, 過此則聖人矣. 不違仁, 只是無纖毫私欲. 少有私欲, 便是不仁. 尹氏曰: 此顔子於聖人, 未達一閒者也, 若聖人則渾然無閒斷矣. 張子曰: 始學之要, 當知 三月不違日月至焉內外賓主之辨. 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 過此幾非在我者.

  

季康子問: 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子曰: 由也果, 於從政乎何有? : 賜也, 可使從政也與? : 賜也達, 於從政乎何有? : 求也, 可使從政也與? : 求也藝, 於從政乎何有?

, 平聲. 從政, 謂爲大夫. , 有決斷. , 通事理. , 多才能. 程子曰: 季康子問三子之才可以從政乎? 夫子答以各有所長. 非惟三子, 人各有所長. 能取其長, 皆可用也.

  

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 閔子騫曰: 善爲我辭焉. 如有復我者, 則吾必在汶上矣.

, 音秘. , 去聲. , 音問. 閔子騫, 孔子弟子, 名損. , 季氏邑. , 水名, 在齊南魯北竟上. 閔子不欲臣季氏, 令使者善爲己辭. 言若再來召我, 則當去之齊. 程子曰: 仲尼之門, 能不仕大夫之家者, 閔子̖ 曾子數人而已. 謝氏曰: 學者能少知內外之分, 皆可以樂道而忘人之勢. 況閔子得聖人爲之依歸, 彼其視季氏不義之富貴, 不啻犬彘. 又從而臣之, 豈其心哉? 在聖人則有不然者, 蓋居亂邦̖ 見惡人, 在聖人則可; 自聖人以下, 剛則必取禍, 柔則必取辱. 閔子豈不能早見而豫待之乎? 如由也不得其死, 求也爲季氏附益, 夫豈其本心哉? 蓋旣無先見之知, 又無克亂之才故也. 然則閔子其賢乎?

  

伯牛有疾, 子問之, 自牖執其手, : 亡之, 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音扶. 伯牛, 孔子弟子, 姓冉, 名耕. 有疾, 先儒以爲癩也. , 南牖也. : 病者居北牖下. 君視之, 則遷於南牖下, 使君得以南面視己. 時伯牛家以此禮尊孔子, 孔子不敢當, 故不入其室, 而自牖執其手, 蓋與之永訣也. , 謂天命. 言此人不應有此疾, 而今乃有之, 是乃天之所命也. 然則非其不能謹疾而有以致之, 亦可見矣. 侯氏曰: 伯牛以德行稱, 亞於顔̖ . 故其將死也, 孔子尤痛惜之.

  

子曰: 賢哉, 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飮,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 回也!

, 音嗣. , 音洛. , 竹器. , 飯也. , 瓠也. 顔子之貧如此, 而處之泰然, 不以害其樂, 故夫子再言 賢哉回也以深歎美之. 程子曰: 顔子之樂, 非樂簞瓢陋巷也, 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 故夫子稱其賢. 又曰: 簞瓢陋巷非可樂, 蓋自有其樂爾. 其字當玩味, 自有深意. 又曰: 昔受學於周茂叔, 每令尋仲尼顔子樂處, 所樂何事? 愚按: 程子之言, 引而不發, 蓋欲學者深思而自得之. 今亦不敢妄爲之說. 學者但當從事於博文約禮之誨, 以至於欲罷不能而竭其才, 則庶乎有以得之矣.

  

冉求曰: 非不說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 中道而廢. 今女畫.

, 音悅. , 音汝. 力不足者, 欲進而不能. 畫者, 能進而不欲. 謂之畫者, 如畫地以自限也. 胡氏曰: 夫子稱顔回不改其樂, 冉求聞之, 故有是言. 然使求說夫子之道, 誠如口之說芻豢, 則必將盡力以求之, 何患力之不足哉? 畫而不進, 則日退而已矣, 此冉求之所以局於藝也.

  

子謂子夏曰: 女爲君子儒, 無爲小人儒.

, 學者之稱. 程子曰: 君子儒爲己, 小人儒爲人. 」 ○謝氏曰: 君子小人之分, 義與利之閒而已. 然所謂利者, 豈必殖貨財之謂? 以私滅公, 適己自便, 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 子夏文學雖有餘, 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 故夫子語之以此.

  

子游爲武城宰. 子曰: 女得人焉爾乎? : 有澹臺滅明者, 行不由徑. 非公事, 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 音汝. , 徒甘反. 武城, 魯下邑. 澹臺姓, 滅明名, 字子羽. , 路之小而捷者. 公事, 如飮射讀法之類. 不由徑, 則動必以正, 而無見小欲速之意可知. 非公事不見邑宰, 則其有以自守, 而無枉己殉人之私可見矣. 楊氏曰: 爲政以人才爲先, 故孔子以得人爲問. 如滅明者, 觀其二事之小, 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 後世有不由徑者, 人必以爲迂; 不至其室, 人必以爲簡. 非孔氏之徒, 其孰能知而取之? 愚謂持身以滅明爲法, 則無苟賤之羞; 取人以子游爲法, 則無邪媚之惑.

  

子曰: 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 將入門, 策其馬, : 非敢後也, 馬不進也. 』 」

殿, 去聲. 孟之反, 魯大夫, 名側. 胡氏曰: 反卽莊周所稱孟子反者是也. , 誇功也. , 敗走也. 軍後曰殿. , 鞭也. 戰敗而還, 以後爲功. 反奔而殿, 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 事在哀公十一年. 謝氏曰: 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 則人欲日消̖ 天理日明, 而凡可以矜己誇人者, 皆無足道矣. 然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 若孟之反, 可以爲法矣.

  

子曰: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 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 徒河反. , 宗廟之官. , 衛大夫, 字子魚, 有口才. , 宋公子, 有美色. 言衰世好諛悅色, 非此難免, 蓋傷之也.

  

子曰: 誰能出不由戶? 何莫由斯道也?

言人不能出不由戶, 何故乃不由此道邪? 怪而歎之之辭. 洪氏曰: 人知出必由戶, 而不知行必由道. 非道遠人, 人自遠爾.

  

子曰: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 野人, 言鄙吳也. , 掌文書, 多聞習事, 而誠或不足也. 彬彬, 猶班班, 物相雜而適均之貌. 言學者當損有餘, 補不足, 至於成德, 則不期然而然矣. 楊氏曰: 文質不可以相勝. 然質之勝文, 猶之甘可以受和, 白可以受采也. 文勝而至於滅質, 則其本亡矣. 雖有文, 將安施乎? 然則與其史也, 寧野.

  

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程子曰: 生理本直. , 不直也, 而亦生者, 幸而免爾.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去聲. , 音洛. 尹氏曰: 知之者, 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 好而未得也. 樂之者, 有所得而樂之也. 」 ○張敬夫曰: 譬之五穀, 知者知其可食者也, 好者食而嗜之者也, 樂者嗜之而飽者也. 知而不能好, 則是知之未至也; 好之而未及於樂, 則是好之未至也. 此古之學者, 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歟?

  

子曰: 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語上也.

以上之上, 上聲. , 去聲. , 告也. 言敎人者, 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 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 張敬夫曰: 聖人之道, 精粗雖無二致, 但其施敎, 則必因其材而篤焉. 蓋中人以下之質, 驟而語之太高, 非惟不能以入, 且將妄意躐等, 而有不切於身之弊, 亦終於下而已矣. 故就其所及而語之, 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 而漸進於高遠也.

  

樊遲問知. 子曰: 務民之義, 敬鬼神而遠之, 可謂知矣. 問仁. : 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 , 皆去聲. , 亦人也. , 謂得也. 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 知者之事也. 先其事之所難, 而後其效之所得, 仁者之心也. 此必因樊遲之失而告之. 程子曰: 人多信鬼神, 惑也. 而不信者又不能敬, 能敬能遠, 可謂知矣. 又曰: 先難, 克己也. 以所難爲先, 而不計所獲, 仁也. 呂氏曰: 當務爲急, 不求所難知; 力行所知, 不憚所難爲.

  

子曰: 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知者動, 仁者靜; 知者樂, 仁者壽.

, 去聲. , 上二字並五敎反, 下一字音洛. , 喜好也. 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 有似於水, 故樂水; 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 有似於山, 故樂山. 動靜以體言, 樂壽以效言也. 動而不括故樂, 靜而有常故壽. 程子曰: 非體仁知之深者, 不能如此形容之.

  

子曰: 齊一變, 至於魯; 魯一變, 至於道.

孔子之時, 齊俗急功利, 喜夸詐, 乃霸政之餘習. 魯則重禮敎, 崇信義, 猶有先王之遺風焉, 但人亡政息, 不能無廢墜爾. , 則先王之道也. 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 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 程子曰: 夫子之時, 齊强魯弱, 孰不以爲齊勝魯也, 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 齊由桓公之霸, 爲從簡尙功之治, 太公之遺法變易盡矣, 故一變乃能至魯. 魯則修擧廢墜而已, 一變則至於先王之道也. 愚謂二國之俗, 惟夫子爲能變之而不得試. 然因其言以考之, 則其施爲緩急之序, 亦吳可見矣.

  

子曰: 觚不觚, 觚哉! 觚哉!

, 音孤. , 棱也, 或曰酒器, 或曰木簡, 皆器之有棱者也. 不觚者, 蓋當時失其制而不爲棱也. 觚哉觚哉, 言不得爲觚也. 程子曰: 觚而失其形制, 則非觚也. 擧一器, 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 故君而失其君之道, 則爲不君; 臣而失其臣之職, 則爲虛位. 范氏曰: 人而不仁則非人, 國而不治則不國矣.

  

宰我問曰: 仁者, 雖告之曰: 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 子曰: 何爲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也.

劉聘君曰, 有仁之仁當作人, 今從之. , 謂隨之於井而救之也. 宰我信道不篤, 而憂爲仁之陷害, 故有此問. , 謂使之往救. , 謂陷之於井. , 謂誑之以理之所有. , 謂昧之以理之所無. 蓋身在井上, 乃可以救井中之人; 若從之於井, 則不復能救之矣. 此理甚明, 人所易曉, 仁者雖切於救人而不私其身, 然不應如此之愚也.

  

子曰: 君子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 音扶. , 要也. , 背也. 君子學欲其博, 故於文無不考; 守欲其要, 故其動必以禮. 如此, 則可以不背於道矣. 程子曰: 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 必至於汗漫. 博學矣, 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 則亦可以不畔道矣.

  

子見南子, 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厭之! 天厭之!

, 音悅. , 方九反. 南子, 衛靈公之夫人, 有淫行. 孔子至衛, 南子請見, 孔子辭謝, 不得已而見之. 蓋古者仕於其國, 有見其小君之禮. 而子路以夫子見此淫亂之人爲辱, 故不悅. , 誓也. , 誓辭也, 如云 所不與崔̖ 慶者之類. , 謂不合於禮, 不由其道也. , 棄絶也. 聖人道大德全, 無可不可. 其見惡人, 固謂在我有可見之禮, 則彼之不善, 我何與焉. 然此豈子路所能測哉? 故重言以誓之, 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子曰: 中庸之爲德也, 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

, 上聲. 中者, 無過無不及之名也. , 平常也. , 極也. , 少也. 言民少此德, 今已久矣. 程子曰: 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自世敎衰, 民不興於行, 少有此德久矣.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 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於仁, 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 去聲. , 廣也. 仁以理言, 通乎上下. 聖以地言, 則造其極之名也. 乎者, 疑而未定之辭. , 心有所不足也. 言此何止於仁, 必也聖人能之乎! 則雖堯舜之聖, 其心猶有所不足於此也. 以是求仁, 愈難而愈遠矣.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 音扶. 以己及人, 仁者之心也. 於此觀之, 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閒矣. 狀仁之體, 莫切於此.

 

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

, 喩也. , 術也. 近取諸身, 以己所欲譬之他人, 知其所欲亦猶是也. 然後推其所欲以及於人, 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 於此勉焉, 則有以勝其人欲之私, 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程子曰: 醫書以手足痿痹爲不仁, 此言最善名狀. 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 莫非己也. 認得爲己, 何所不至; 若不屬己, 自與己不相干. 如手足之不仁, 氣已不貫, 皆不屬己. 故博施濟衆, 乃聖人之功用. 仁至難言, 故止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 欲令如是觀仁, 可以得仁之體. 又曰: 論語言 堯舜其猶病諸者二. 夫博施者, 豈非聖人之所欲? 然必五十乃衣帛, 七十乃食肉. 聖人之心, 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 顧其養有所不贍爾, 此病其施之不博也. 濟衆者, 豈非聖人之所欲? 然治不過九州. 聖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濟也, 顧其治有所不及爾, 此病其濟之不衆也. 推此以求, 脩己以安百姓, 則爲病可知. 苟以吾治已足, 則便不是聖人. 呂氏曰: 子貢有志於仁, 徒事高遠, 未知其方. 孔子敎以於己取之, 庶近而可入. 是乃爲仁之方, 雖博施濟衆, 亦由此進.

 

' > 논어'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논어 권제7, 술이述而  (0) 2013.03.17
논어 권제5, 공야장公冶長  (0) 2013.03.17
논어 권제4, 이인里仁  (0) 2013.03.17
논어 권제3, 팔일八佾  (0) 2013.01.13
논어 권제2, 위정爲政  (0) 2012.11.27
논어 권제1, 학이學而  (0) 2012.11.27
논어서설, 독논어맹자법  (0) 2012.11.27